必一运动他们是项目工地的“满天星”“世界上有两种最耀眼的光芒,一种是太阳,一种是我们努力的模样。”初秋的一个夜晚,韩平在微信朋友圈发送一条短视频,并写下这句话为自己加油。
韩平是中石化第五建设公司的一名员工,今年35岁。在巴陵石化己内酰胺产业链搬迁与升级转型发展项目工地,每天有6000多名建设者和韩平一样,战高温、斗酷暑,为安全优质推进项目建设辛勤劳动。
“我们来自甘肃省临洮县,距离岳阳有1000多公里。”炎炎烈日下,韩平和工友在动力分部脱硫装置建设现场扎钢筋,他擦了擦满脸汗水说,“之前我在浙江、广东、海南等地从事土建施工,今年过完年就来湖南了。”
“累是累点,但兄弟们互相鼓励,大家还是充满干劲。”与韩平并肩作战的还有17名来自临洮县的老乡。他们朝夕相处,同吃同住同工作,是项目现场众多施工队伍的一个缩影。
“出门在外最想念的是家人。”韩平说,他2003年参加工作,第三个月买了第一台手机,“只能打电话、发短信。几年后换了智能手机,每天晚上下班都可以和家人视频聊天啦。”
韩平的哥哥韩军是施工队的项目经理,每天负责分配作业任务,叮嘱大家时刻注意安全。韩军今年44岁,从事工程建设20多年,从最初当工人、组长,到现在担任项目经理,“咱们队伍里好几个兄弟20年前就在一起干活了。”
虽然是老乡,感情也深,但在施工现场,韩军十分严厉。“我们的作业主要是土建施工,涉及搭脚手架、扎钢筋等,都是事关他人安危和项目质量的基础工作,越是基础就越要注重安全和质量,不能有半点闪失。”他说。
“整个项目土建工程最先完工,我们也是最先退场的队伍,所以从来没有见过参建的项目最终的模样,也不知道建成投产时是什么情景必一运动。”韩军感叹道。他说,年复一年,风雨兼程必一运动,他们只有抛下不舍,期待下一个工地等着他们,“有活干,我们心里就有底”。
陈彦荣今年32岁,是韩平的好朋友,也是施工队的骨干,去年6月就来到己内酰胺产业链搬迁与升级转型发展项目工地。“今年过完年,二舅、四舅和堂弟也一起来到这里,我们每天一起忙碌,互相也有个照应。”陈彦荣表示。
陈建毅是陈彦荣的堂弟,今年18岁。“这是我参加的第一个工程建设项目。刚到项目现场,感觉很广阔必一运动、很壮观。”陈建毅说,“现在扎钢筋比较熟练,我将继续努力学习、锻炼,目标是成为堂哥那种样样精通的‘万能工’。”
当被问及工余是否到岳阳周边游玩时,陈彦荣和陈建毅兄弟俩纷纷摇头。“我们到岳阳后就扎根云溪区基隆村了,休息时都在住地,只有养足精神才能全身心地投入施工。”陈彦荣表示,“除此之外,大家都不出去逛,因为要把钱攒着打回家。”
杨建军和李淑来是今年春节后来到工地的一对夫妻。“我46岁,她44岁,施工队没人做饭,就带她一起过来了。”杨建军最喜欢吃妻子做的浆水面,“浇上清浆水和油泼辣子,那就是酸辣清香的家乡味道。”
在项目工地,杨建军被晒成了“熊猫脸”。“他脸上被安全帽遮住的部位是白的,其他地方都是黑的。”李淑来说。于是,她晚上收拾完厨房后,就给丈夫捶捶腿缓解疲劳。工余时间,杨建军也会陪妻子散散步聊聊天。
“目前在项目现场的施工队伍有60多个。他们有很多人远离家乡,从四面八方汇集巴陵石化参与重点项目建设,付出了艰辛劳动,向他们表示由衷的感谢。”己内酰胺产业链搬迁与升级转型发展项目负责人表示。
针对持续高温天气,巴陵石化己内酰胺产业链搬迁项目部采取送清凉、设立员工驿站等防暑降温措施,切实履行高温天气下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主体责任,关心关爱广大建设工人,让每一名劳动者有尊严地参与项目建设,充分感受中国石化大家庭的温暖。
隔家千里待月明,项目工地“满天星”。韩平、韩军、陈彦荣、陈建毅、杨建军、李淑来……就是遍布巴陵石化己内酰胺产业链搬迁与升级转型发展项目现场的“平凡之星”。他们挥洒汗水辛勤劳动的身影,是工地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,绽放耀眼的光芒。(李翼骏 彭展)